近日,2016陆家嘴论坛在上海正式开幕。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各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言论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包括央行副行长张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以及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等“代表着监管态度的”重要人物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分别发表了重要看法和讲话。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构建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应按照推进国家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方向,凝聚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行动力量。具体来讲,一是明确分类、精准发力、要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风险,有针对性的行业准入;二是综合施策,将资金流和现金流全面纳入风险监测体系,要针对跨界业务实施穿透核查和全流程监管;三是多方参与、共治共享,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及时清理害群之马。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既需要设立行业门槛,又需要多方共同治理,还需要行业协会、监管和法律的介入。具体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呢?
首先来说,2015年7月18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国家级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国家有关部委组织成立。且不论该协会在政策层面的意义,单对投资人来说,没有加入这个协会的P2P平台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其次,2016年4月中旬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为期一年。专项整治释放的信号更为明显,打击违法犯罪刻不容缓,为的就是还行业一片净土。
新晋中央银行副行长张涛在此次会议上首次发表言论,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业态表示了高度的肯定,但是对于该领域近期暴露的诸多问题,张涛表示“需要把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所有金融业务纳入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忽视监管空白,不留下监管死角”。
相对于监管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张涛在市场退出的配套体系建设问题上抛出了重要观点,他表示:制度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维护整体金融稳定,而不是保护业内每一个机构都不失败、都不出任何风险。对于经营出现风险和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该倒闭的倒闭,增强市场的纪律约束。
在互联网金融全面纳入监管的大前提下,企业合规正常发展可能也无法避免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况。当然,企业倒闭首先要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不过到头来讲还是要最大限度的维护投资人权益。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能更容易解读,那就是“投资人教育”。
监管部门对于“投资人教育”问题自2015年来也是三令五申。虽然早晚要打破刚性兑付,但是如何让投资人避免踩雷呢?以宜人贷为例,自2012年成立至今,宜人贷已经举办超过15场投资人见面会。不同于某些平台的产品推介,宜人贷投资人见面会历来的主题均围绕着行业分析、答疑解惑、用户体验展开。通过对宜人贷自身商业模式、资产状况、信息披露、风控等多个维度的解析,促进投资人对P2P网贷了解的更加深入。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表示,我们的金融产品非常复杂,金融专业人士都弄不明白,怎么让投资者、市场大众能够控制风险呢?另外他提到,如果要减少系统性风险,有必要采取穿透式监管。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关注最终投资人和融资人,分清投资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切实落实投资人适当性原则,缩短风险链,减少系统性风险。实体经济对金融工具的需求非常有限,所以金融产品创新应以满足社会投融资和风险控制的基本需求为主。
吴晓灵的观点强调了产品创新和风控两个方面,但是扩展解读起来却非常困难。首先从产品创新层面来说,我们同样以宜人贷为例,在2013和2014年“宜人贷先后推出借款和理财端的移动应用,实现了借款与出借在移动设备上的全流程服务。
但是产品创新如何满足风险控制需求呢?我们以最近问题频出的某分期平台为反面案例,校园贷一经推出便备受质疑,作为一个半创新产品,其获客、商品定价、催收手段以及计息方法等等,整套环节均存在严重的法律与合规问题,自然在风控方面也是漏洞百出。
返回来再分析宜人贷。宜人贷基于宜信多年风控经验和数据,采用智能化大数据风控技术,坚持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理念,一直保持着风控模型的持续优化。
相信在监管的引导下,互联网金融经历成长的阵痛后,会更加成熟理性,具备专业风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规范平台,将真正发挥行业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